邓小平同志表彰我国“两弹一星”时提出“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我们联想到,改革以来我国畜牧业成就,就象农业中的“两弹一星”。同样“没有如此巨大的畜牧业发展,也没有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改革初期(1980年)我国肉、蛋总产1205万吨和257万吨,经过27年发展,2006年肉类产量达到7980万吨,禽蛋2940万吨,分别翻了6.6和11.4翻。肉、蛋产量都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人均肉从12.2千克增加到59.9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相当部分居民消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畜牧业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动物蛋白质摄入量,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使我们在改革中有了营养保证。
1 中国人为发展畜牧业,经过艰苦的历程
1.1 发达的畜牧业为人们提供了充裕的动物蛋白质,改变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提高了营养水平
平衡的营养使人们的口粮消费大大降低,减少了我国粮食压力。改革前,肉蛋食品短缺,人们长期处于蛋白营养不足,特别是动物蛋白质短缺。营养不足的后果首先是口粮的浪费,当时统计,口粮消费人均超过230千克,体力劳动者口粮超过260千克。根据医学科学院的多次调查,我国的口粮消费逐年减少,根据统计,成都、北京等地的人均口粮,几年前就降低到80~90千克。因此,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不必携带口粮,照样生活。他们在农村节省口粮,又转做饲料。由于增加了饲料粮,效果是提高了养殖效率,促进了肉蛋奶的增产,又使更多的人营养得到平衡,这部分人的口粮又可以减少。粮畜人形成良性循环。看来,饲养家畜耗费的粮食和人消费的粮食是个逐年增减的变数。这也是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畜牧业使中国人提高摄入的动物蛋白质
改革前,摄入的动物蛋白只有每天7克。根据国家营养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标准应当是25克。由于动物营养不足,影响了人们健康,特别是脑力劳动者。中青年科学家蒋祝英、陈景润、华罗庚等科学家英年早逝,十分可惜。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施光南,过早陨落,都是民族的损失。过去我们埋怨足球队和体育健儿的失利,总是归结为不像外国人吃肉长大的。现在,畜牧业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改善了人们营养。现在我们的孩子也是吃肉长大的了。发达的畜牧业还支持了我们的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创新。现代的军队和科研人员,掌握着高精尖技术,操纵着复杂先进的设备,控制着精准的武器装备,更需要发挥的是脑力劳动,要求满足高标准的营养需要,没有强大的畜牧业支撑是无法想象的。
1.3 畜牧业是个长链的生产系统,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
充裕的畜产品带动了中国的餐饮业,吸收了大批农民在这个领域就业。加上我国五光十色的传统“菜系”、“佳肴”,吸引了全世界的美食家和旅游爱好者愿意来我国,形成一个庞大的旅游业。丰富的畜产品也带动了食品工业,充裕的肉奶蛋提供原材料,带动了庞大的食品加工业,相当多的城市人口在这个领域就业。畜牧业最后的副产品是毛皮、革皮和革加工制品,而且相当部分是手工业加工,例如,皮鞋、皮箱、皮包,又形成庞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间的屠宰副产品又成为生物药品的原材料,发展生药制造业。这个长链的畜牧业和轻工业生产系统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畜牧业的重要原料是玉米。当前,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玉米加工工业出来与饲料行业竞争,特别是乙醇燃料工业,形成对畜牧业的很大威胁。乙醇作为燃料,推动了汽车就终止了产业链。而且只有汽油价格超过50美元,才能有利润。国家、省区决策者应当研究政策,是否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是否符合全局利益。企业可能不考虑这些,只要有利润就可以不顾。但领导就不能不思考,作出决断。
1.4 改革以来养畜的科技进步,“高效转化的战略”取得成功,产品转化效率不断提高,节约了大量粮食
改革以来,1980年~2005年的粮食生产,从31822万吨增加到48102万吨,增加了51.2%,而畜产品??肉增加了6.43倍(7743/1205万吨)。这恰恰证明,我国肉类的增产主要不是来自资源的增加,而是来自提高生产效率,来自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人的智慧,除了集中了科学家、企业家的努力创新外,我们还利用了国际智力,引进了几十个高效的畜禽品种,这是人家经过几十年选育的结晶。当然,我们也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证明这是正确的决策。我国的资源是比较短缺的,特别是粮食,但我国的畜产品却一直增产,靠的是提高转化效率。因此,畜牧业是最大的能源、资源节约者。
所以如此,当然靠正确的方针、政策、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既有战略的正确性,也有战术创新。它产生了巨大活力,生产力空前解放。概括为以下四条战略经验,以后将继续叙述。
2 我国肉类生产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罕见
我国肉类生产就象“两弹一星”,因为它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根据世界4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肉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从九十年代末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
世界畜牧业学会多次邀请我们出席会议,想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畜牧业发展如此迅速。我们也确实惊愕能持续如此多年的增长。没有人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畜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事实。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量增长是肯定的。
2.1 六十年代我国畜牧业十分落后
1961年肉总产量才25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57%,世界肉总量是我们的28倍。美国是我们的6.5倍。德国、法国都超过我国。仅仅十年后,1971年我们超过了德法英发达国家。与美国差距缩小到只2.5倍,以后每年都在变化。
2.2 1997年以后我们超过了世界肉产量最多的美国
现在超过美国近一倍,德国、法国、英国都在我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肉国。美国可是世界的巨无霸,资源、市场、技术、管理都在我们之上。我们希望和这些发达国家相互支持与合作。
2.3 30年前的德国、法国、俄罗斯都在我们之上
2005年德国是我们的9%,法国是8%,俄罗斯是7%,英国只有4.4%。改革以来,我们都超过了他们,到90年代又超过了美国。现在美国生产的肉类只有我们的一半。当然,我们人口太多,按人消费量我们仍然十分落后。
3 我国肉类能取得惊人成绩的经验
我国农业管理与其他国家不同,没有专一部门全面管理农业。领导管理农业,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许多关键政策都源自中央。当然,农业主管部门也功不可没,有些代表性人物是我国牧业发展的功臣。例如,杜润生、何康、刘江、陈凌枫等同志。我国发展经验归纳有四项:
3.1 战略一:理顺产权关系,不断进行所有制革命
改革初期,为克服长期“左”的影响,中央发布第一个“一号文件”将牧业产权关系放开为“私有化”和“家庭所有制”。养殖业是个脆弱经济,农民通俗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就是因为它脆弱。产权私有后,使生产者投入更多的资金,强化管理,增加技术装备,获得更多生产要素,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收获了更多的畜产品。
产权关系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革,实现了多极化。“国有制”、“企业所有制”、“股份所有制”和“专业户”并存。促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畜牧企业也实现了“私营”“外资”“合资”“股份”并存。特别是饲料企业,如雨后春笋,产值超过了3000亿,大量资金融入养殖、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乳制品业、屠宰业、食品加工业与饲养户联合,通过产权联合、并购,资产越来越大,企业管理也越来越先进。调整产权关系推动着畜牧业变革和发展。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3.1.1 畜牧企业的大型化和综合化:经验证明,需要鼓励、扶植成功的企业扩大投资,组建“大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对畜产品越来越严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环境管理也越来越严。
3.1.2 鼓励大型畜牧企业与国际接轨,接受国内外投资,扩大国际市场,建立产品出口专营区:在龙头企业经营区创建有针对性的疫病洁净区或控制区。尽量在短期内控制或消灭影响大的疫病,作到局部洁净。
3.1.3 生产区域化与企业联营化:组建“产区”和“销区”的“联合企业”。
3.1.4 提升企业功能,下放某些管理:改变农村传统饲养过于分散,对消灭疫病不利。有必要让大企业参与管理产品质量和防疫安全。
3.1.5 进一步提倡规模饲养,坚持技术进步:推动农村规模化饲养,组建农民合作饲养区,强化规范管理和疫病防控,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
限于篇幅,以后继续发表我国战略经验。战略二:畜产商品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自由化”;战略三:畜牧技术的“傻瓜化”和实现组装畜牧业;战略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畜牧资源、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