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焦点 >

第61届API追踪报道:原料药高烧渐退

时间:2008-11-11 09:22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点击:

来源:医药经济报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原料药市场行情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来行情判断的失误。 

    从2006年下半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飙升开始,中国的原料药尤其是以维生素、青霉素工业盐等为代表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普涨局面。 

    如今两年过去,所有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场2006年开始的高烧,从今年8月开始逐渐退却。 

    增长放缓 

    在第61届API CHINA秋季交易会上,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等专家对今年1~8月医药市场行情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根据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跟踪监测,医药行业在全国39个工业大类中的增长速度位居第四,列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家居建材业之后。增长速度比1~5月略有下降,但仍好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实现利润,高于全国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化学制药行业仍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但与1~5月增幅相比略有下降。1~8月主营业务收入2563亿元,同比增长28.4%,比1~5月增幅下降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51.4%,比1~5月下降5.6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24.6%,比1~5月下降1.6个百分点。 

    1~8月,原料药出口交货值完成290亿元,同比增长30.2%。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上半年虽然原料药出口金额增幅较大,但出口数量仅增长3.4%,1~8月,以原料药生产为主的企业利润平均增长逾80%。 

    1~8月,制剂生产企业实现利润比1~5月增幅有较明显下降。1~8月实现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36.5%,比1~5月增幅下降7.2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52亿元,同比增长0.4%,比1~5月增幅下降15个百分点有余;主营业务收入1387亿元,同比增长26.7%,与1~5月增幅基本持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金融形势继续恶化,外商的回款时间也开始延迟。据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前8个月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22.2%,增幅虽比1~5月有所下降,但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个百分点。 

    而此前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曾专门组织了136家企业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36家企业中,有115家企业盈利,占总数的84.6%;盈利增幅超过30%的企业占总数的39%,低于前5个月47%的比率,同比利润下滑的企业,从前5个月的33.8%增加到37.5%,说明企业利润空间在缩小。 

    截至6月底,亏损企业总数为19个,比上年减少5家,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度继续扩大,今年上半年达2亿元,比5月底统计的数据增加了2000万元。 

    投机所致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分析认为,2008年前8个月,我国医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势头还是非常强劲的,即便是面临全球经济发展疲软、国家货币从紧政策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等不利外部因素,在统计数据层面上,前8个月药品类进出口额分别为51.6亿美元和95.79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和38.68%。 

    “但这种增长反映出的含金量与往年不一样。今年是在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国内人民币相比贬值的情况下取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药品类的出口实际增长速度可能是比较慢的,甚至可能已经降到个位数。而美元的贬值意味着进口药品类价格更便宜了,但事实上今年前8个月没有得到快速增长。”吴惠芳说。 

    “继2007年第四季度的强劲出口形势之后,2008年春节后的前5个月又创新高。但进入8月,情况发生了转机,这是不正常的。追其原因不难看出,3~7月连续五个多月的出口高速增长,有的月份同比增长甚至高达50%以上,提前将采购资源挖掘耗尽,下游怎么可能消化掉吃进来的那么多东西?” 

    加之已明显看到的次贷危机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和回款周期延长,参加本届原料药会的专家对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的行情并不十分乐观。 

    2007年是原料药行情年的发起年,以维生素B2为代表的一批大宗型、出口型原料药开始了一波波的涨价风潮,这些涨价的品种基本集中在中国最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原料药领域,并且由它们构成了中国原料药出口的主流产品,这也是造成今年中国原料药出口数据上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对此,吴惠芳认为,这一方面是与业界对北京奥运会的影响推测过度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某些购销行为出于投机的目的有意抬高价格,造成虚假繁荣,它掩盖了真实的供需平衡关系。去年维生素B2、青霉素都存在价格过度抬高的现象,并引发了后来的“滥市”。事实证明,至2008年,许多产品仅用了1年或1年多时间走完了一个价格周期。 

    “行情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来行情判断的失误。”吴惠芳说。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