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7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编辑:信风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5 年,全国肉牛存栏 1.06 亿头,占世界养牛总数的 7.8% ;出栏 5390 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 716 万 t ,占世界牛肉总量的 11.3% ,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近两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刚刚兴起的肉牛业将遭受灭顶之灾,那些以肉牛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的农民和企业可能将毁于一旦。 1 全国肉牛业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因此,也谈不上肉牛业。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开始,肉牛养殖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新的重要产业。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业区域,其牛肉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94%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肉牛饲养量锐减,肉牛产业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大幅锐减。 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 13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0016.6 万头, 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 ,而宰杀数却以每年 3.9 %的幅度增加。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目前在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及河北四省在内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30% ,而这两年下滑尤其严重。例如,素有黄牛“金三角”美誉的安徽亳州市, 2006 年全市黄牛存栏 37.13 万头(农业普查公报的数字为 99878 头),比 2005 年下降 27.43% ;出栏黄牛 48.86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2.35% ;能繁母牛存栏 16.81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3.35% 。辽宁省 2006 年繁殖母牛数量比 2005 年下降了 12.8% 。山东省济宁市是全省的养牛大市, 2004 年基础母牛存栏量为 31.5 万头, 2005 年下降为 29.4 万头 ,2006 年急剧减少为 11.8 万头,平均年减少 21 %。全国其他养牛大省的情况大致相同。基础母牛数量锐减,导致犊牛、架子牛供应严重短缺,出现全国性“牛荒”。 1.2 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近几年,专业化肉牛育肥是我国肉牛产业链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在东北、中原和西北肉牛带的发展较快。但是,育肥牛所需的架子牛和犊牛主要靠广大农区通过繁殖母牛来提供。由于繁殖母牛数量的大幅减少,活牛存栏和出栏量均下降,全国各地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如安徽蒙城有名的柳林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上市活牛 2000 头 -3000 头,成交 1000 头 -2000 头。而如今,日上市活牛数只有几百头,成交百八十头。安徽阜阳南部地区的一个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成交活牛 2000 多头,现在每日只有几十头活牛的交易量。山东省乐陵市席家乡和西段乡的两个集贸市场,在 2004 年和 2005 年都分别有 150 头黄牛上市,而如今却分别只有不到 40 头活牛上市交易,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十分痛心。由于肉牛交易量大幅减少,活牛价格一路攀升。据我们 2007 年 8 月调查结果,吉林省断奶公犊、出栏育肥公牛的活重价格分别达到 14-14.4 元 / 千克和 12-12.2 元 / 千克,分别比 2006 年底上涨了 44.3% 和 29% 。 1.3 肉牛屠宰加工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受活牛供应市场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主要肉牛产区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普遍不景气,许多企业关门停产。如,安徽福润公司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每天只能收几十头牛;山东阳信鑫源清真肉类公司肉牛屠宰线日设计能力 150 头 / 天,目前每天屠宰量不足设计能力的 1/10 。以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河北省廊坊市,由于牛源短缺,全市虽然具有 85 万头牛的屠宰能力,但 2007 年全年屠宰量不足 50 万头,肉牛屠宰缺口达 35 万头。 3 年前,当地企业只宰杀育肥的优质肉牛,而现在,有什么牛就宰杀什么牛,甚至母牛和犊牛也不能幸免。尽管如此,万福盛、仁义等八家屠宰企业已关门停产,福成、福华、跃华、华香等屠宰企业虽然能勉强开工,但由于缺乏牛源,使牛肉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其中福华公司三年前每周开工 2 次,每次宰育肥牛 260-300 头,目前每次只能宰杀 60-70 头,且牛源的质量越来越差。 1.4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按照山东省乐陵市 2007 年 10 月的情况,农户养殖一头母牛当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饲养 6 个月到第二年可卖到 3500 元,扣除母牛饲料成本 2000 元 / 头和犊牛饲料成本 1000 元/头,还不考虑人工费,农户饲养一头母牛的净收益约为 500 元/头。就饲养育肥牛的情况来说,当时购买一头架子牛(按 400千克体重计算,均价 15 元/千克)需 6000 元。 1 个农民一年饲养出栏 2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 12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 2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打工,一人无需投资 1 年也可以挣到 2 万元左右。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的下滑,除了一些现实的原因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分析和解决。 2.1 随着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的解放,肉牛养殖在农民致富门路的选择中处于劣势地位。 千家万户饲养一直是我国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 1995 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决定年轻一代农民是否选择肉牛养殖业作为致富门路的标准是,饲养肉牛是否具有比较效益。据我们在安徽省和山东省的实地调研,目前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而养牛是无奈之举。许多农民说:一家养一、两头牛,投入大,见效慢,倒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挣钱快,而且肉牛养殖又脏、又累,还麻烦,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差。而外出务工 一年可赚万儿八千的, 远比在家搞养殖挣钱多。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村共有 260 多户, 2004 年每户都还饲养至少一头母牛,而现在全村只剩下 10 头母牛了。 2.2 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 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 80% 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 36 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 18 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意养。同时,购买一头牛的成本投入要 5000 - 6000 元,投入成本高,一般农民家庭负担困难。 2.3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 我国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农户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但是,由于肉牛产业周期长、试验场地难找,试验难做,出成果慢,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已经越来越少。根据对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情况调查发现,近 2 年搞肉牛营养课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 4 人和 3 人,而 3 年前这个数字为 8 人。 2.4 肉牛规模化饲养体系尚未形成。 国外先进的肉牛生产体系包括种牛、带犊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费等产业链环节的有效组织与调。与猪鸡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不同,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分散饲养、非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的方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肉牛生产体系。根据我们在山东省济宁市的调查,在母牛饲养户中,饲养 5 头以下的户占 65 %以上,饲养 5 头至 10 头的户占 28 %, 10 头以上的户只占 5 %。山东省临沂市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 1444 处,其中饲养规模达到 50 头以上的养殖户 160 个,占 11 %, 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只有 1 个。 2.5 饲料涨价的影响。 2006 年以来,肉牛饲养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秆等饲料资源涨价速度很快。 2007 年 11 月,山东省玉米、棉籽饼、麸皮的价格分别比 1 月份上涨了 16 %、 38 %、 30 %,甚至干玉米秸秆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50 %。据山东希森三和集团测算, 2007 年山东省育肥牛每天的饲料成本比 2006 年同期平均上涨了 22 %。饲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肉牛饲养的效益,其中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以粮食和秸秆饲养肉牛的成本更高,饲养母牛已经无利可图。 2.6 牛肉消费市场未形成优质优价的机制。 生产牛肉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生产猪鸡产品,这就决定了生产相同数量和等级的牛肉成本要显著高于猪鸡产品。在法国,市场牛肉价格通常是等量猪肉价格的 3 - 10 倍。但是,我国市场牛肉价格与猪肉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还低于猪肉。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牛肉胴体分级标准以及实施牛肉优质优价机制来保证。 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饲料资源短缺。 过去几年我国农牧区广泛开展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地区推广果树村、大棚蔬菜村,实行黄牛圈养的禁牧措施,使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殖犊牛和架子牛的农牧民只能放弃养牛而转向其他行业。 2.8 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 随着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他们辛辛苦苦饲养 2 年或 3 年的肉牛,通常会成为盗牛贼的对象。在山东、河南和安徽省的许多地区,目前农村养牛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与肉牛被盗情况有直接关系。 3 关于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肉牛业所出现的 “牛荒”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全国的趋势是一样的。牛荒是继猪肉涨价之后,我国畜产品市场出现的又一值得注意的动向。肉牛存栏减少和牛肉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来势凶猛。与猪肉涨价一样,牛肉涨价关系到千家万户,国家和各级政府自然不能不重视。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牛荒。首先,牛荒的出现是必然的。我国肉牛业刚刚从役牛中脱胎出来,将役牛变成肉牛,法国用了 40 多年时间,美国用了 30 多年时间。我国肉牛业才刚刚起步,肉牛的数量和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所以,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去振兴我国新兴的肉牛产业。其次,肉牛存栏数的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与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不同,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即可奏效,而肉牛存栏量的恢复,至少需要 8 到 10 年时间。最后,牛荒并不可怕。只要措施对路,技术到位,当前的牛荒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具体建议如下: 3.1 理性看待牛荒。 当前的牛荒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2006 年底以来,由于美国农民出售玉米生产燃油酒精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导致饲料玉米价格上涨,加上 2007 年 4 月东部地区发生的连续暴风袭击,使得牛群存栏减少 10% 以上;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欧盟各国 2007 年肉牛屠宰数量较 2006 年下降了 6 %以上。同样由于持续干旱等原因,近两年来古巴肉牛存栏量下降了 30 %以上;受燃油、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 2007 年阿根廷牛肉批发价格比 2006 年上涨了 12 %,零售价格上涨了 15 %。因此,只有理性看待我国发生的牛荒,认真分析牛荒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牛荒的对策。 3.2 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紧急干预机制。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包括:( 1 ) 补贴繁殖母牛饲养:由于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繁殖母牛,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早制订良种母牛补贴计划,直补到户,连续补贴三年。( 2 ) 出台资金和保险优惠政策:政府出台对肉牛养殖户的贷款倾斜和肉牛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肉牛养殖。( 3 )建立肉牛业风险基金: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通行做法,从每头屠宰肉牛中提取少量费用作为基金,由专门机构(如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集中管理,用于肉牛产业的政策和技术研究、牛肉消费引导和市场宣传等开支。 3.3 解决牛荒的暂时技术对策。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出台《屠宰肉牛技术规范》,强制实施限宰犊牛和优良繁殖母牛。同时,积极向奶牛业要牛源,包括,利用奶公犊育肥、头胎青年奶牛用肉牛配种生产肉牛、充分利用淘汰奶牛育肥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3.4 建立肉牛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 法国著名肉牛学家路易?德?纳维勒 (Louis de Neuville) 教授有句名言:“肉牛业是把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业”。让更多的青年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致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山东省乐陵市云红街道办事处闫家村 147 户农民有 70 户饲养肉牛。 2000 年全村肉牛存栏量不足 100 头,而 2006 年和 2007 年分别增加到 240 头和 270 头,母牛数量也逐年增加。他们的经验是建立肉牛养殖小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将玉米秸秆集中起来加工成青贮饲料饲喂肉牛,既净化了环境,又解决了肉牛饲养的粗饲料供应问题。牛粪干燥后出售给双孢菇种植户,实现了生态养殖。这项事业已经吸引了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养牛致富。 3.5 加强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肉牛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开展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在肉牛品种、饲养饲料、屠宰分割、疫病防治、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一系列肉牛行业标准,并培养一批懂得肉牛业运行规则的专门人才和技术能手。当前特别要加强肉牛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技术和 30 月龄以下肉牛出栏的饲养技术研究,因为学术界已经证明疯牛病多发生在 30 月龄以上的牛群,而且实施肉牛追溯系统是保证市场 30 月龄肉牛屠宰的最佳技术手段。 |